作者:魂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343728/answer/1428606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此方法来自芭芭拉.奥克利,学习时我一直在用,现在已经成习惯了,感觉挺棒的,偶尔让我恍然大悟。
预习。
在你初读一本书的某个章节或某个部分,而且其中内容涉及数学或科学概念时,先宏观浏览一遍会比较好。不只是看表、公式或图片,还有小节标题、总结,甚至如果章节末尾有思考问题,最好也看看。这似乎有点反直觉——你还没有真正读过这一章呢。但它的确会为你的思维提供动力。现在就去快览这一章节,再看看章尾的问题吧。你会惊讶地发现,用一两分钟预先翻阅,再开始深度阅读,会对思维的组织产生多大的帮助。你正在创造小小的神经挂钩,把思维挂靠上去,这会使把握概念变得更加轻松。
我曾经对预习深恶痛疾。如果我有这个能力预习这本书的话,那还需要那些老师干什么?简直是抽风。有些老师甚至叫我画出那些我不懂的内容,这样的话上课有选择性的听讲。但是我根本不信这一套,尤其是理科,我根本就什么都看不懂。预习干什么?!很明显,我把预习的概念都理解错误了。这里的预习是叫我们宏观先看一下。这样的话,我们再一次阅读的话就可以更有把握也可以更能理解。预习就是这么简单。
落后不可怕
刚开始跋涉于数学和科学领域的学生,常常会仰望同学中的佼佼者,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被落下。但匆匆忙忙地追赶领跑者,并没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真正地掌握学习材料,结果就是仍然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这让很多人惶惶不安、灰心丧气,毫无必要地半途而废。倒不如退后一步,冷静地审视自己的长项和弱点。如果你就是需要在数学和科学的学习上多花点时间,那就面对现实慢慢来好了。假如你还在上高中,那么尽量安排好时间表,给难度比较大的学习材料留出足够的时间,并且将它们控制在你能掌握的范围内。如果你在上大学,则要避免修习的学业负荷过满,特别是你还在身兼他职的时候。对于许多人来说,单就数学和科学这两门课的一点点学习量就相当于其他科目的满负荷运转了。尤其是初入大学的新生,更不要总想着要赶上同学。放慢脚步,也许你会得到惊喜:细嚼慢咽反而让你比那些脑子快的同学学习得更深入。帮我武装起大脑的最重要窍门之一,就是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我也一样,看那些学霸,比较自己,感觉自己好菜,要努力要学习啊!!不能停啊!!然后更焦虑,更干不好事情。落后没那么可怕,放松放松。
避开思维定式
记住,做作业和考试时,接受大脑中的第一个想法,会有碍于你另觅佳径。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国际象棋选手坚信他们扫视棋盘是在寻找不同的棋路。然而,对棋手眼球移动轨迹的研究却显示,他们其实一直执着于最初的走法。不仅是眼睛,就连他们的思维也深陷其中,难以找到新的解法。根据近期的研究,眨眼是项打破僵局,帮你跳出来重新评估现状的关键行为。闭眼似乎可以在一瞬间放松我们紧绷的注意力,提供片刻休息,并让我们的意识和想法刷新页面。可以说,眨眼会暂时性地断开我们与专注模式视角间的连接。但另一方面,刻意闭眼又似乎能帮我们提高专注程度——沉思求解时,人们通常远眺、闭眼或干脆蒙上眼睛来避免干扰。现在我们能逐渐理解马格努斯· 卡尔森的做法了,他的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走神,实在是天才之举。当卡尔森起身,将目光和注意力转到其他人的棋盘上时,或许正是让思维暂时脱离了专注模式。同样关键的是,与此同时,他发散模式下的直觉仍在为这场与卡斯帕罗夫的比赛暗度陈仓。卡尔森是如何做到快速切换模式,灵光闪现的?这种能力不仅依赖于国际象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他实践而来的直觉技巧。对于读者来说,这正是他山之石。或许在发展一门学科专长的过程中,你也可以建立起在两种模式之间快速切换的方法。顺带说一句,卡尔森大概也清楚,自己从凳子上一跃而起会让卡斯帕罗夫分神。毕竟在那种水平的比赛中,再微小的扰动都会让人心神不宁——得提醒你一下,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一种重要资源,你是不会想轻易脱离开来的。(当然,除非到了主动退一步,并让发散模式发挥作用的时候。)
相信我们都吃过这个苦头,一意孤行,然后死在第一个灵光一闪的灵感上吧!
放一放
要解出难题或是学会新概念,至少要有一个你在无意识思考的时间段。而正是在这些你并非直接关注的时间间隔里,发散模式得以踱开到一边,用新角度看问题。在此之后,当注意力重新转回到问题上时,你就可以将发散模式传达的新想法和新模型整合起来了。
想要学得好,就得能在两个专注学习期之间空出时间,让神经模型得以巩固。这就像砌砖墙一样,你得给泥浆留出干燥的时间,正如左图所示。而右图就是试图一蹴而就的后果,妄想通过几次突击就学会所有知识,神经结构得不到时间加以巩固,只能砌出一堆歪歪扭扭的砖墙。
进入下一次专注模式前,应该留出足够长的休息时间,让你的意识完全从手上的问题脱离出来。通常来说,几个小时就足够发散模式取得重要进展了。当然,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灵感还没来得及传给专注模式就会消逝掉。这里有一条经验之谈,学新概念时,别扔上一天才回头复习。
放一放,尽可能回避紧张焦虑这个状态,看心情也是很重要滴~
当你真的被难住的时候该怎么办
自制力很强的人反而会更难关闭专注模式,好让发散模式进入工作状态。毕竟,他们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在别人都放弃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懈。如果你就是这种人,那么这儿还有另外一个技巧:重视倾听。把同伴、朋友或亲人的意见放在心上,他们会在你沮丧到临界值时有所察觉。有时,正是旁观者清。(比如,要是我的丈夫或孩子告诉我,不要再在这个漏洞百出的软件上费劲了,就算不太情愿我也还是会听的。)说到沟通,当你真正被难住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同班同学、同龄人或者导师请教。让他们为你提供不同的视角,或是类比举例来解释概念。但在提问前,最好还是自己先把问题大卸八块。当你足够深入地把基本概念印刻在心里时,会更易于接受别人的解释。学习往往意味着为吸收的内容赋予意义,那我们总要先摄入一些内容才行(我在高中时总是一脸不屑地看着自然科学老师,觉得自己的无知全是他们的错,却忽视了自己才应该是踏出第一步的人),而且不要等到期中或者期末考试前一周才开始寻求帮助,求学要趁早,要勤快。这样当你仍然无法理解主旨时,老师就有机会换用不同的措辞,或是另觅蹊径地帮助你。
有时候,承认自己不行吧~善于倾听他人的看法。
睡眠对学习很重要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说法耸人听闻,但人醒着的时候大脑确实会产生有毒物质。而在睡眠中,脑细胞会收缩,于是细胞间隙会变大,这就像是打开了水龙头——脑脊液从中流过并且冲洗掉毒素。这样的夜间大扫除正是保持脑健康的一个环节。你极度缺觉时总会觉得脑袋不太灵光吧?没错,这些残留毒素就是罪魁祸首。(无论是阿尔茨海默症还是抑郁症,都与缺乏睡眠有关——长期缺乏睡眠是致命的。)有研究表明,睡眠是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环节。睡眠状态下的部分清理工作就是清除琐碎的记忆,并增强重要的部分。睡觉时,你的大脑也会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难点,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加固这些神经模型。最后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充足的睡眠能够显著提升人们解决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沉睡就像是让前额叶皮层那个清醒的“你”彻底关机,因此大脑其他区域之间更容易互相聊天,并得以拼凑出问题的答案。(当然,前提是专注模式下知识的种子扎了根,发散模式才能开花结果。)看来,要是打盹或晚上睡前看些知识点,会增加你梦见它们的概率。如果你这样还不满意,念念不忘地想要梦到学习内容,那知识入梦的可能性就更大了。这样的梦境能切实增进理解能力,巩固记忆,让知识组块触手可得。 所以,如果学习中的你感到疲倦,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去睡觉。第二天起个大早,再用以逸待劳的大脑完成阅读。经验丰富的学习者会说,让精力充沛的大脑阅读一个小时,强过疲劳的大脑读上三个小时。缺觉的大脑根本无法保证在正常思考活动中一如既往地进行思维联结。所以,考前通宵意味着即使你准备得再完美,思维也不会正常运转。这样成绩怎么会理想呢?
睡眠建议
许多人会说进入小睡状态很难。很多年前的某节瑜伽课教会了我的一件事,就是减缓呼吸。别去想什么我一定得睡着,只是缓慢地呼气吸气就好。可以想想我就要睡着啦,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这时也要保证房间光线暗下来,或者戴个飞机专用睡眠眼罩,再用手机设定一个21 分钟的闹铃。小睡时间太长会让人头昏脑涨,这点时间就足够让我精神焕发。
——埃米· 阿尔康(Amy Alkon)
mark